戏曲艺术品的发型可归为三种,一种大头型,旗头型及古装头型。
1. 大头型:最能改变人的形象,男女,老少区别极大,使用极为变通,这种发型有固定的规格,如闺门小姐,小姑娘的发型有区别于青衣、花旦,它在大头上面又挽成坐鬓,又称为坐鬓大头。闺门小姐的头饰(戏曲称头面)以红色头面为主,再插上各种头花,把面部衬托的鲜艳夺目。
2. 旗头型:参考第二节
3. 古装发型:古装发型是以著名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的古代仕女发式为模式,参照敦煌壁画改革发展的发型。它的艺术造型千姿百态,潇洒俏丽,颇受演员和观众的喜爱。古装头的造型是将头发挽在头顶,卷曲成各种形态的发鬓,虽式样变化无穷,但归纳起来可分两种:一是正坐鬓(一般是小姐、娘娘)而是偏坐鬓(一般是少女、丫环)正坐鬓是将头发端正地在头顶,其式样繁多,偏坐鬓是将头发的一端,式样有美人鬓,麻花鬓,四喜鬓等。正发鬓庄重大方,秀美潇洒
中国古代女性眉妆样式繁多,可能在世界上都是少有的,这与古代人们对眉的重视有关,他们了解到眉毛对表达人的情绪、意志,与人的容颜美丑有极密切的关系。在很早以前就懂得眉毛是可以拔去的,发明了拔眉后重新再画的方法,又因拔去眉毛后,额部比较宽敞,画法更加自由,从而形成了眉式的多样化。
妆眉品的取材范围十分广泛,一般用于饰眉的黑色颜料,有矿物类的石墨、石青;有植物内的蓼蓝、炭墨等。菘蓝等。这些材料本身的色彩十分丰富,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挑选,也可调制深浅,变幻出蓝、绿、苍、翠、青等色调。
中国古代饰眉在春秋时期已经较多的出现,《楚辞·大招》中有“粉白黛黑,施芳泽之”之句。到秦代由于始皇帝好神仙之术,令宫人仿效仙姿,传统的“粉白黛黑”被令人耳目一新的“红妆翠眉”所代替,表现在妆饰上则有一种“望之若仙”的风姿。汉武帝时,令宫人描八字眉;三国魏文帝曹操曾“令宫人扫青黛眉、连头眉,一画连心细长,谓之仙娥妆,齐梁间多效之。”《西京杂记》记载“司马相如妻卓文君,眉如远山,时人效之,画远山眉”有“长眉连娟、微睇棉”的名句,经名士风流的倡导,使社会爱慕长眉的风气进一步蔓延,文君的长眉被名为“远山眉”流风余韵至宋明而不绝。
东汉桓帝时,权臣梁之妻孙寿擅长化妆,化愁眉、啼妆、梳马鬓。“愁眉”就是“八字眉”,眉细长而眉梢下压,脸形呈瓜子状,而气质静的女孩子配双细而略下弯的眉,确有一种处处可人的风韵,直到今天仍受女性的青睐。
到了后汉时期,曾一度流行高鬓和宽阔的眉式,至南北朝,这种表现女性天真娇憨的阔眉再度兴起,至唐代被发扬光大。与长眉、细眉、断眉、倒八字眉的等一起构成了唐眉的缤纷世界。
唐代社会安定国力强盛,整个社会呈开放姿态,吞吐吸纳,极尽雍容,整个社会对女性的审美情趣而言,喜浓墨重彩之美,爱丰腴流畅之资,化妆水平也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。
到了宋代,统治阶段阶段推崇儒学“外检束,内静修”,成为女子最主要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。社会对女子的审美标准是道德上的贞静守节,外形上的柔弱淡雅,眉式虽师承唐代,但风味渐趋沉静,将唐时的那种鲜浓夸张的眉式换成比较内敛的秀美,段阔眉已基本被淘汰,宋代多描长眉,虽然也有散淡晕染,但是两眉连接,内侧线条呆板,透出一种拘谨柔弱之感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