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认为,气血乃人身之根本,正如南宋著名民间医学家杨士瀛在其著作<仁斋直指方论•血荣气卫论>中说:“人之一身,所以得全其性命者,气与血也。血气者,气人身之根本乎。”同时,中医还认为“气血失调乃百病之本”,正如《黄帝内经》中所说:“气血不和,百病乃变化而生。”因此,诸多中医典籍都强调,人们应该:谨养气血”,以保证人体的健康。
“有诸内者必形诸外”
“有诸内者必形诸外”出自元末明初的医学著作《丹溪心法》,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,体外与体内有着密切联系。因此,人体内在脏腑气血的不足,必然要表现在外在的皮肤、颜面之上。气虚了,就会面色无华,精神差,疲乏无力。血虚了,就会皮肤枯燥,面色苍白或萎黄,指甲不光滑。所以女性脸色苍白、皮肤干燥无光泽等,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由于气血不足导致的。
血与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,气旺血充,人的精神思维活动才会正常;血气充盛,人体才会有充沛的精力、活跃的思维、矫健的身躯、良好的记忆力和敏捷的应变力,才能够光彩照人。血气的水平与人体的身体健康、精神状态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。
“血为气母,气为血帅”
《难经•二十二难》中说:“气主煦之,血主濡之。”意思是说,气与血密不可分,二者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,共同维护人体的生理活动。
在中医学中,气属阳,主动,气有推动、温煦、营养、固摄、调节的作用;血属阴,主静,性凉,血的运行是靠气的推动和温煦作用而来的,同时为了保持血液按一定的脉道运行,不至于逸出脉外,又需要气的固摄作用,而气的来源又需要血的营养。所以血的宁静与气的推动、固摄之间形成了一个阴阳的协调平衡,这就使血气得以正常运行。
“血”和“气”相依相倚,谁都离不开谁。而两者的协调平衡,即气血充盈,才能使女人的容颜如水般滋润而美丽。
附上北京沙宣美甲学校的美甲图片 |